今日已经进入雨水节气。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正月中,天一生水。春始属木,然生木者必水也,故立春后继之雨水。且东风既解冻,则散而为雨矣。”意思是说,雨水节气前后,万物开始萌动,春天就要到了。
在雨水节气,天气开始转暖,冬天储存在地下水中的能量开始上升,人体相应的肝气也开始生发。阳气开始浮动,这会导致一些人的身体根基不稳,中焦空虚。因此,我们应根据“春夏养阳”的养生原则,注意养阳、养脾胃。那饮食上注意什么?怎么调节作息?本期将针对雨水节气养生,做一些相关介绍。

雨水节气要防寒湿
雨水时节,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,天气变化多端,这就不能不提人们常说的“春捂”。初春阳气渐生,气候日趋暖和,人们逐渐去棉穿单。但此时阴寒未尽,气温变化大,虽然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,但由于人体皮肤肌理已变得相对疏松,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减弱,因而易感邪而致病。所以此时注意“春捂”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俗话说,燥寒冻肉,湿寒入骨。邯郸市丛台区中医院专家解释说,春气涌动,身体偏热的人会感觉热,就很想脱去外衣。但体热外泄,湿寒交换于内入骨,很容易导致骨关节疾病。所以不建议过早减去外衣,最好是“捂”住两头,即重点照顾好头和脚,可以避免感冒、气管炎、关节炎等疾病发生。“这段时间的衣着,最好是下厚上薄。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,容易遭到风寒侵袭,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,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。”
但是,“春捂”也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,而是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情况和自己的体质来调整。春季气温日差较大,早晚较冷,此时可适当“捂”一会儿。而晴日的中午时刻,气温一般都在10℃以上,此时可适当减衣服。

一般来说,春季可以让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,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。
春天的水没有冬天那么冰手,有些人怕麻烦,直接用冷水洗脸、洗手。专家提醒,早春时节,年老体弱者不要急着用冷水。“按中国五行学说,水对应肾,肾主骨。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用冷水洗脸、洗手,湿寒易侵入关节,又没有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,湿寒滞留于手,指易酸痛,重则变形;湿寒滞留于头,头易疼痛。”
雨水节气最适合调养脾胃
雨水时节空气湿润,又不燥热,正是养生的好时机。此时阳气生发,脾胃协调,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,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。
脾属土,味为甘。所以,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,多吃甜味,以养脾脏之气。可选择韭菜、香椿、百合、豌豆苗、茼蒿、荠菜、春笋、山药、藕、芋头、萝卜、荸荠、甘蔗等。
倒春寒骤冷骤热,很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壅阻,因此最好不要吃燥热食物“火上浇油”。郁热令人“贪凉”,过于食凉,又会使湿寒伤及脏腑,引起胃寒、胃凉、腹泻之类的失衡症状。所以,这段时间的饮食最好保持中庸,吃热饭热菜,但不吃或少吃辣椒、不喝或少喝白酒等性温、性热的食物。

活动筋骨,赶跑“春困”
“春困秋乏夏打盹,睡不醒的冬三月”。眼瞅着又到了春困的时节,很容易让人昏昏欲睡,没有精神。那怎么赶走春困,过个神清气爽的春天呢?
建议大家要早睡早起。许多人在春困的时候会选择听从身体的感觉,想睡就睡,而且越睡时间越长。这样一来,反而不利于缓解春困,还会损害身体的健康。只有每天按时睡觉起床,才能将身体调整到一个正常的状态,有利于对抗春困。
活动筋骨是一年四季都不能偷懒的事。长时间不运动,会使血液循环量减少,大脑的供血自然也就不足,身体的各个器官功能也受到了限制,自然就会产生困乏感。适当的运动会让你的身体和大脑都兴奋起来,对缓解春困有着极好的效果。慢跑、室内游泳、放风筝、踢毽子等运动量中等的活动适合在雨水节气进行,既能稍稍出汗又不至于消耗过大。